MargaRita

《太平轮》堪称七月电影院收官的败笔。说实话,我是抱着看好的态度观影的,但很遗憾,吴宇森对不起这份看好。《太平轮·上》本身并没有很喜欢,只是这种灾难片题材大多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,像《2012》、《后天》,包括国内的《唐山大地震》,从视觉效果到人文关怀都做的很好。所以,当面对《太平轮》这部电影加上吴宇森的双重保险的时候,应该说不存在票房和口碑的问题。但是本来最不应该成为问题的电影,出了问题。

先来看看大环境。2015应该算华语电影的大年了,7月份更是以几乎每天1亿的票房进账大步迈进。可是,今年很多老牌导演并不吃香,陈凯歌、吴宇森、姜文、尔冬升都在今年遭遇滑铁卢,华语电影市场受众已经远不是以前那个年代了,传统类型的电影已经不再刺激观众买票观影。现在的市场是一夜之间火爆起来的,人们跟风观影,完全没有自己的观影口味,电影院充斥着合家欢,并不是说合家欢不好,只是说这种方式限制了电影文化的前进。

而仔细琢磨一下《太平轮·下》甚至整部《太平轮》系列,说实话,4000万票房也不无道理。比起上部,下部的剧情显得更为拖沓,可以看出,吴宇森想通过多条主线勾勒出一场灾难对于万千人民的摧毁。但不幸的是,每一条主线最终都没有刻画得很透彻,许多人物的情感都可以再细致再细致一些,但就差那一些,导致整部影片下来,没有任何一个主线是被人铭记的。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。这一点,让人想起《唐山大地震》。当然,和原著张翎的《余震》内容就很饱满有关,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叙事手段。所以,那种看完《唐山大地震》后的撕心裂肺的感觉并没有出现在《太平轮》观影后。其实,《太平轮》的3D效果是不错的,字幕处理也很好,这让人觉得很舒服,大制作依然有大制作的好处。但这些细微之处很难打动人的情感。影片的代入感并不强,的确,年代剧情片很难有代入感,但到影片结尾,依旧没有和角色同情感的感觉就是吴宇森的失败了。没有共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,尤其对于这类走心的片子。摄影方面根本不用愁,吴宇森导演监制的电影都十分出色,影片中一些广角镜头、近景拍摄都很到位,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握很熟练。但说实话,吴宇森并不是一个以镜头语言出众的导演,反而相对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导演。这里,必须提到王家卫。王家卫是一个十分会作用镜头语言的导演,个人风格极其明显,从分镜到切换,每一帧都有浓烈的个人味道。但吴宇森不是,甚至是那种放在导演堆里一抓一把的循规蹈矩派。地位和名声的双重限制让很多类似的导演不敢放手一搏,他们需要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丰富自己的影史,小制作是绝对不碰的,像冯小刚,像张艺谋都很多年没有作品了,为什么,因为怕从神坛上跌下来,丢了名声丢了地位。

很多人说《太平轮》拍片低吃亏,这是不争的事实,但即使拍片多,《太平轮》的上座率又能有多少?必须承认现在很多人走进影院,就是为了一个大场面,眼花缭乱的特效,但也有不少人是为了情感,为了真正看一部电影。《太平轮》是部好电影,但也绝对配不上不可错过这四个字。


评论(1)

热度(11)